
2024年,我国CRO市场规模将达222亿美元。创新药市场进一步刺激外包服务需求量。
全球新药研发日益活跃,进一步催热医药CRO行业。
医药CRO企业,为药企及研发机构提供研发外包服务。通过合同形式,在研发过程中提供新药的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申报注册等专业外包服务,以降本提速。2023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及预测,全球CRO市场渗透率将增长至49.3%,市场规模约为877亿美元,而海外CRO巨头公司占据近一半的市场份额。我国CRO行业仍处于发展早期,但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年我国CRO市场规模已达100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4%。2024年,将达到222亿美元,占比提升至约23%。博济医药(300404)成立于2002年,见证了我国CRO行业的发展,是国内为数不多可以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外包服务的CRO企业,可提供新药研发各个阶段的全部或大部分服务,涉及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及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其中,在中医药领域,在全国少有的提供中药CRO服务的企业中,博济医药是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医药CRO行业赛道越发拥挤。近日,大湾区生物医药观察团队采访了博济医药副总经理马仁强,如何发挥特色服务优势,保持市场竞争力?2005年,马仁强加入博济医药,十多年的积累,具有丰富的新药开发经验。他和其核心团队人员,都是中医药专业出身,因此公司率先在中药CRO行业布局。虽是中药CRO龙头,但博济医药不仅提供中药临床前、临床服务与申报注册,同样提供生物药、化学药以及医疗器械的研发服务与生产。“我们应该是国内最早做CRO服务的公司之一。虽然国外早早开展,但当时国内还处于启蒙阶段。”马仁强介绍。一款药物在上市前,必须经过临床前研究,包括药学研究、安全性评价等多个细胞实验和动物试验,以及临床试验研究,通常共有四期临床试验,其中I-III期临床试验在上市前开展,上市后开展IV期临床试验。证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后,才能申报注册上市。整个过程,需要大量专业场地、仪器设备、试剂耗材和专业人才资源。据统计,药企平均要花费超过 10 年时间和超过 10 亿美元。专业性强、技术门槛高,CRO 行业应运而生。据统计,可将总体耗时从497周减少至342周,节约了31.19%的临床耗时。
当时,我国医药行业以仿制药研发为主,所以博济医药主要为仿制药企业提供临床研发服务。2012年后,随着国家相继推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政策,药品审评审批提速,医药市场格局重新划分,本土创新药企业呈并喷式增长,国产创新药加速崛起。博济医药也随之转型,开始了以创新药为主的临床服务。临床试验服务作为博济医药的主要营收来源,在2022年全年营收中占比65.41%,目前在抗感染、肝病、消化和肿瘤病等研究领域项目经验丰富,在生物免疫和基因治疗领域也有独特的优势。“创新药市场火热,对CRO企业是利好,进一步刺激了CRO外包服务的需求量。”马仁强表示。2022年,全球新药研发总管线数量达20109个,同比增长 8.22%。医药市场研发投入将持续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到2030 年,研发投入将达到4177亿美元。越来越多跨国药企将部分研发业务转移到中国CRO市场。这是因为,国内研发成本相对较低,成本优势明显,而且医疗资源丰富,患者基数大。与此同时,我国本土政策的支持,促使医药产业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升级。其中,药品一致性评价制度,对仿制药整体质量要求提升,带来大量外包研发试验需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实现厂证分离,成本降低,大大提高药企研发的积极性;鼓励药品创新实行优先审评审批制度,缩短上市时间,进一步激发创新药市场活力。马仁强表示,“我国的化学药研制水平和研发模式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国产创新药整体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2022年2月22日,CDE就《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工作程序(试行)》征求意见,为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及时总结转化抗疫应急审评工作经验,加快创新药品的审评速度,CDE 组织起草了《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工作程序(试行)》。2022年12月2日,CDE发布《关于药品注册申请电子申报有关要求的通知》,按照《国家药监局关于实施药品注册申请电子申报的公告》(2022 年第 110 号)要求,药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实施电子形式提交,进一步提高药品审评审批效率。
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2021 年度药品审评报告》和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的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创新药IND受理量和批准量分别为1821件和1559件,临床试验登记平台登记临床数量为3279件,复合增速大大提升。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及预测,预计到2030年,我国医药市场研发投入将达到766亿美元,复合增长率高于全球市场同期增速。得益于医药研发市场的火热,国内 CRO行业的渗透率不断提高。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16年中国CRO市场渗透率为29.8%,到2023年将达44.2%,预计2026年将增长至 49.9%。整个CRO行业景气度和医药研发企业发展紧密关联。这也导致,一旦医药板块热度下降,CRO行业也会随之波动。此外,国家集采政策不断深化,药品价格下降。为控制成本,越来越多药企趋向于委托CRO企业服务。目前,我国CRO市场竞争格局已逐渐专业化和规模化,赛道越发拥挤。目前,多家海外CRO企业陆续在国内设立分部,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国内多家CRO龙头,如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已完成全产业链布局,业务范围不断延伸。马仁强表示,目前,国内多数CRO公司仍以单一的临床研究服务为主。而博济医药全流程“一站式”CRO服务优势明显。中药研发服务一直是博济医药的特色服务领域,作为中药CRO领军企业,博济医药优势明显,不仅有资深中医专家,中药临床项目经验丰富,且与中医临床试验机构合作紧密。中药CRO服务体系完善。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预测,中国CRO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68亿美元上升至2024年的222亿美元。但中药CRO市场规模较小,发展缓慢。根据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数据,创新中药2021年申请临床试验数量不足50件,而化学药达1134件,创新中药临床试验规模低。“它的原材料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质量受产地影响,所以中药制作门槛比较高,只能做精品,产量无法像化学药那样快速提升。“在国内创新药的数量上,中药占比可能不到20%。”马仁强表示。但他始终看好中药CRO的前景。“目前化学药某种程度上是在下坡路,中药是在上坡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利好政策有望促使中药CRO行业进一步扩容。比如国家药监局在今年2月份发布的《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明确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与同名同方药等临床路径,可缩短临床试验周期,更快上市。●古代经典名方新药免临床获批后需开展上市后临床研究●要求说明书安全性内容不明确并在2026年7月1日后尚未修订的中成药,依法不予再注册。
根据2022年发布的《已上市中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内容修订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要求,说明书修订需依据临床试验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医保目录2022版中成药部分有1062个品类需修订说明书。
目前,国内大部分中成药企业的临床研发较为薄弱。马仁强表示,“中药成分更为复杂,往往是多组分的研究。而且,中药对于药材的研究和制备也会更复杂,从众多成分中取精去杂,尽可能提取更多有效成分,并不容易。”目前,博济医药已形成传统中药、现代中药和中药外用制剂三大研究团队。“我们要做适合我们中国人体质的药。”此外,《“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出台,强调加快新药研发进展,优化中药制剂注册管理,有利于加快中药新药的审批流程。今年2月,国家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业内人士保守估计,在政策驱动下,中药企业创新热情高涨。国内中药临床CRO市场规模有望新增107亿元以上。马仁强认为,中药新药在精神类疾病、慢性病、骨科等领域均有市场前景,可以弥补目前难以解决的临床痛点。马仁强表示,目前医药CRO行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境。“相比西药,中医药临床试验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中医讲究辩证论治,并不是所有方子都适合批量生产。所以临床研究的重点,就是把方子变成适合大部分人使用。”中药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某种功效一般与多种药理作用相关。最重要的是,中医理论体系和西医完全不一样。“用西药的方法来评价中药,并不合适。”“单一指标的含量高低不可能代表整个药品的质量。因此,以化学成分检测为主的质量控制方法,通常难以反映其临床主要疗效或毒性情况。”目前亟需一个新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来检验中药及原材料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一致性。前两年,国家出台了《中药生物效应检测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鼓励用生物效应检测来控制产品质量,尽可能体现中药多成份、多靶点及整体作用等特点,尽可能选择多个指标进行生物效应检测研究。“博济医药也是努力运用生物效应检测去评估产品质量。”马仁强表示。2022年1月7日,CDE发布《创新药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在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及上市后,科学合理地开展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2023年7月25日,CDE发布《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用药品的制备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为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用药品(包括试验药物、安慰剂)的制备、质量控制等研究提供技术指导,以保证临床试验用药品质量,满足临床试验需求。
我国行业监管体质逐步完善,鼓励CRO企业参与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引导CRO企业围绕我国药品研发、生产链条等关键环节提升创新能力,利好医药CRO服务企业积极发展。
2023年第一季度,博济医药新增中药业务合同约6000万,同比增长86%。承接政策红利,博济医药将发挥全流程“一站式”服务的优势,满足多层次的业务需求。



视觉设计 | 黎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