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访谈| 百吉生物董事陈秩静:细胞治疗成抗癌药“黄金赛道”,中国将弯道超车发表时间:2023-06-20 09:32 预计到2025年,中国CGT市场规模将达到178.85 亿元,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细胞与基因疗法(CGT),是抗癌药领域又一次“医药革命”。 继化学药和生物药后,作为新一代精准疗法被寄予厚望,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其中,基因工程改造T细胞技术,例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药物或T细胞受体T细胞(TCR-T)药物,是目前CGT领域的研究前沿。虽然临床使用尚在早期,但发展速度惊人。 2021年6月,首个CAR-T药物在中国获批,用于B细胞淋巴瘤患者,价格高达120万人民币一针,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CGT市场规模预计同比增长1025.21%,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78.85 亿元,而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近305.4亿美元。在未来十年,有望成为“黄金赛道”。 百吉生物是一家专注细胞与基因治疗的国际领先的企业,在新加坡、中国广州分别设有总部,目前在鼻咽癌、肝癌、肺癌、EBV阳性血液系统疾病等多种实体瘤和血液瘤领域拥有全球首创、或同类最佳产品。在产品管线上,是业内为数不多同时覆盖了CAR-T、TCR-T、TIL等前沿领域的企业,目前产品管线规模超500亿美元。 大湾区生物医药观察团队专访百吉生物董事兼首席运营官陈秩静,她表示,“小步快跑,一步一脚印。”目前中国的CGT产业可以比肩全球发达国家水平,面对中国巨大的临床需求和市场潜力,将来有机会实现反超。 ![]() 1 聚焦全球首创原研药 百吉生物主攻实体瘤 陈秩静介绍,目前百吉生物有多条管线在临床阶段,都是全球首创的原研药。 “在管线布局上,百吉生物首先实现了差异化研发。”陈秩静表示,公司在管线设置上,会考虑多个因素。 结合自身技术平台优势,在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百吉生物始终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在治疗鼻咽癌、胃肠道肿瘤、肝癌、肺癌、EBV阳性血液系统疾病等多种实体瘤和血液瘤领域拥有全球首创产品管线。 今年6月1日,百吉生物鼻咽癌免疫细胞治疗药品BRG01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意味着这款产品将可以享受若干优惠政策,如上市申请快速通道、特殊费用减免等。 此前,百吉生物BRG01两条管线(用于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和EBV阳性淋巴瘤适应症)均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Ⅰ/Ⅱ期临床试验许可。 在全球,EBV病毒感染近95%的人口,和它相关的肿瘤除了鼻咽癌,还有EBV阳性的胃癌、淋巴瘤和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等,巨大的肿瘤诊疗需求待满足。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鼻咽癌新发病例达13.3万人,中国约占50%。广东及广西属于高发地区,约占全中国新发病例的60%。在现有的鼻咽癌治疗方案中,仍有超70%的患者无法获益。 此外,全球每年新增约60万淋巴瘤病例,近40%与EBV相关,而胃癌EBV阳性病例,表现出独特基因组变异和病例特征,也使其成为细胞疗法靶向的对象。 陈秩静表示,全球已上市的细胞免疫疗法产品,适应症皆是血液瘤,集中在白血病和淋巴瘤上。像胃癌、肺癌、肝癌等实体瘤领域,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而从市场规模看,目前血液瘤在总肿瘤患者中占比不到5%,95%都是实体瘤。 BRG01注射液,以具有差异化的靶点突围,填补了免疫细胞治疗实体瘤的空白。其不局限于鼻咽癌,对与EBV病毒相关的癌症,如肺癌、胃癌、阳性淋巴瘤等,数据显示也有效果。 图源:壹图网 “我们始终考虑患者真正的需求,还有许多癌症没办法治疗,我们想用领先的技术,解决患者更多的治疗需求。”陈秩静说道。 传统的癌症疗法,敌我不分,在杀死癌细胞同时,会不可避免地攻击正常细胞,对身体损伤较大。CAR-T疗法,可以引导自身免疫细胞精准攻击癌细胞,治愈率有明显提升。 CAR-T细胞在体外培养需要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个不等,百吉生物目前可将CAR-T细胞的培养期控制在10天以内,病人可较快接受治疗。且治疗时间短,输一次可长期有效。 2023年,百吉生物还有多条管线将完成中美新三地IND申请,覆盖适应症包括肺癌、肝癌、胃肠道肿瘤等。 2 市场快速增长 中国比肩全球水平 在CGT行业赛道,我国75%的公司是初创企业。近年来,投融资市场十分活跃。 据统计,2021年,全球CGT领域融资总额约225亿美元,过去4年的复合年化增长率达到31%。在中国,2021年CGT的融资总额约100亿元,近5年的复合年化增长率高达79%。 10年前,细胞治疗领域还在起步期,现在处于中期阶段,即将迎来爆发期。这意味着,聚焦该赛道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目前,全球共有13款CGT药品经FDA获批上市,国内则有两款CAR-T药物。据FDA推测,至2025年全球范围将有50款以上细胞基因治疗产品上市,迅速打开CGT市场规模。 “预计到2030年,可以达到接近4000亿美金的市场规模。”陈秩静表示,对于这种前沿生物科技,在技术水平及临床管线数量方面,中国在全球都很有竞争力。
来源: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2015~2020年期间,我国开展了超250项CGT临床试验,数量仅次于美国,年化复合增长率超过60%,位列世界第一。 目前,以CAR-T疗法为代表的细胞免疫治疗,我国已有近40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021年,首款细胞治疗药物在中国上市,经过两年的市场教育,医生和患者对这类前沿产品的接受在逐渐提高。“百吉生物目前一些在一期临床的药物,就有不少末期患者在等。”在中国,往往经过传统疗法而无效的患者,才能进入这类创新药的临床试验组。 目前,百吉生物拥有全球最大EBV特异性TCR库的独家知识产权,可以覆盖超过80%的亚洲人群和超过60%的西方白种人群。 3 百吉生物直面细胞治疗难题 搭建产业链闭环 陈秩静介绍,一般新药研发周期在10~15年。但和传统小分子药相比,免疫细胞原研药的开发流程不一样,极大缩短了临床研发和审批时间。 传统小分子药在临床试验阶段,通常要做300例以上。而作为一种急需新药,细胞治疗药物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临床试验只需做40~60例。临床二期完成后,药品即可申请上市。 但这个新兴赛道,仍存在一些客观难题。 药企研发和生产成本极高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CGT药物研发在临床前和临床阶段共需花费17-23亿美元,远超传统药物12.5-14.8亿美元的研发费用。 患者治疗成本高 在美国的治疗成本平均为几十万美元,中国至少要上百万元,难以广泛推广。 CAR-T疗法等新兴细胞疗法需要个性化定制,先提取患者自身的T细胞,再进行培养回输,难以标准化批量生产。 技术壁垒高 细胞治疗新药研发技术难度大,尤其是百吉生物选择攻克的实体瘤领域。 从CAR-T赛道来看,行业尽管不乏尝试,但成效甚微。陈秩静道出其中难点—— 对此,陈秩静表示,在药物研发上,百吉生物有国际化科学家团队,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CNRS)、百吉生物首席科学家兼科学委员会主席Jean Paul Thiery教授是肿瘤转移机制的奠基人,也是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我们每条管线都与全球顶尖科学家合作研发,拥有全球领先研发实力。 依靠多年深耕行业,已自主完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具备完整的研发和生产体系,拥有目前行业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车间。 4 借力湾区利好环境 以广州为起点,布局全球 今年3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对中国进行为期六天的正式访问,广州便是访华之行的第一站。到访中新广州知识城中新智慧园时,百吉生物作为唯一获邀出席的生物医药企业,向李显龙总理汇报了企业发展情况。 早在2017年,以“中新合作标杆企业”入驻中新广州知识城,这是百吉生物全球化战略的起点。 陈秩静表示,前期临床前研发上,新加坡作为东西方一个连接节点,可以吸引来自全球的技术以及人才,国际合作优势明显。 后期临床试验和产业化上,广州则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因素,可以加速研发和上市进程。 创新药的研发必须依托三甲医院,才能更快地开展临床试验。“广州医疗资源丰富,三甲医院集聚性很强,科研实力也很强。庞大的患者需求,有利于推动临床试验进程。”此外,百吉生物在中国华南、华中、华东、华北,已经和一些顶尖的医疗机构达成临床的合作。 除了医疗环境,政策环境也吸引着很多像百吉生物这样的生物科技企业。 国家级政策宏观指导 “十四五”规划提出,攻关科技前沿领域,基因与生物技术,基因组学研究应用,遗传细胞和遗传育种、合成生物、生物药等技术创新,疫苗、体外诊断、抗体药物等研发,CGT相关领域在国内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细胞治疗用药指南越来越清晰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在2021年、2022年分别发布了《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和《免疫细胞治疗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指导我国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研发,提供可参考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导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的药学研发、生产和注册。 大湾区利好政策不断 而百吉生物所在的广州开发区,今年来利好政策不断。5月22日,正式发布了《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惠企新政。当中提到,鼓励企业建立内部研发机构,重磅升级为按研发投入最高给予1200万元扶持,支持力度全国最大。 如今,百吉生物已经完成了海内外双轮驱动的布局,拥有海内外双研发团队以及双GMP生产基地。2021年底,在中新知识城建成投入了华南地区最大的GMP细胞生产基地。 “市场布局上,所有产品同时做中、美、新三地的申报;国际团队上,来自六个国家的科研人才;新药研发上,始终坚持全球首创,针对未被攻克的癌症领域;临床试验上,资源丰富;公司战略上,坚持双轮驱动。”面对全球竞争,这是百吉生物的独特优势。 视觉设计 | 黎倩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