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医疗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广州卫健委召开行业座谈会共谋破局发表时间:2023-06-05 13:47来源:大湾区生物医药观察 当前我国医疗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在体制机制上仍存在着障碍。如何攻坚破局是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5月31日,广州市卫健委组织召开广州医疗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座谈会,邀请各区卫健局、医疗机构、药械企业、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产业园区等各方代表60余人共同研讨。 广州市卫健委体制改革处处长蔡映红表示,广州市始终重视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致力于充分发挥广州市医疗研究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动医疗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新引擎。 与会行业人士就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投资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建议,以促进临床需求与科研、产业之间的互通,助力研究型医院及医疗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驶入依靠科研产出、成果转化的新轨道。 医疗领域成果转化过程复杂、周期长,在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服务人才。比如专利申请、项目估值、产品设计和开发、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商业推广等不同阶段,涉及临床、技术、管理、商业多个领域,需要系统专业的服务体系来支撑。 对于医院来说,成果转化团队在经验上不足,比如看重学术研究而缺乏市场化经验,更注重论文发表而忽视专利保障手段,往往需要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 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多家医疗机构和企业表示,未来可以通过跨界交流、系统培训、政策宣传等方式,打造一批专业性、系统性的复合型成果转化人才。 广州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信息总监刘悦表示,广州开发区近期成立了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中心,作为第一批认定的培训中心,达安基因非常希望能够跟医院、高校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同时,达安基因建议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科研人员可以带着项目进入企业,企业可以在早期便能进入项目的产业化研究当中,助推项目的最终落地。 2 搭建供需交流平台 促进产学研医协同合作 产学研医协同合作,能够将医院、高校、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目前临床研发人员和下游转化企业之间,缺少一个对接的平台,沟通成本较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高兴成表示,希望搭建一个由政府主导的信息化沟通交流平台,更具权威性。 在平台上,政府可以发布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相关发展战略,医院可以发布项目信息,企业可以根据需求跟踪关注,进行项目价值评估,实现科技成果的及时有效转化。 对此,广州生物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立强表示,2021年3月,由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牵头成立了广州市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服务中心,并委托其作为该服务中心执行机构。 该服务中心力争通过5年时间,搭建医药创新企业、临床试验机构和临床研究者沟通联系和服务的平台,实现精准对接,推动建立完善的临床研究开放、创新、共建、共享机制,提高临床研究资源利用效能,构建良好药物创新研发环境,打造全国新药临床试验集聚新高地,加速提升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协同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医药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和产业化。 3 从产业需求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具有一定市场化、先进性、创新性的项目更具转化价值。目前,广州各级医院专利数量快速递增,但转化率并不高,大部分专利不具有转化价值是原因之一。 广州奇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若鹏提出,很多医院在早期立项时,方向性的选择已经存在了很多问题,比如前沿性不足、市场化不够,使研究成果难以转化生产,缺乏市场应用前景。 百奥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键也表示,对于企业而言,会更多考虑项目的市场价值。如果医院、高校有一些前沿研究,比如药物靶点很创新,作为企业会更愿意合作。 如何挖掘适合转化的优质项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杨钦泰表示,除了聚焦大项目,也可以整体打包一些小项目进行转化。比如在银发产业中,除了必要的医疗技术,还可以生产更好的产品,配套服务老年市场,这样不仅提升医疗水平,还能改善患者体验。 其次,积极对院内制剂进行成果转化。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很多院内制剂的效果已经得到验证。但目前推动经验方和院内制剂向新药转化的成本较高,体制机制需进一步探索。 4 加强政策指导 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201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 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主要用于对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 《成果转化法》规定,科技完成单位对成果完成人的奖励要在50%以上,而部分医疗机构单独制定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规定用于项目组奖励的比例均在70%以上,保障医院、科室和项目组的权益。 国家也密集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有两方面较值得关注:一是强调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二是推动赋权改革。 2022年,科技部印发《“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国务院相关部门印发的政策文件包括《问答手册》、《关于组织开展“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的通知》等,科技成果转化道路也正在“由虚向实”逐步推进。 与会人员建议,深入完善医疗机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让成果转化收益最大程度利好研发团队和相关工作人员,提高科研转化的积极性。 医疗科研成果转化周期漫长、投入巨大,产业化路径缺乏有效的扶持资金。与会人员提出,在临床研究、项目申报、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方面,仍需政府提供支持。 医院、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加强合作、优势互补等方面,与会人员也进行了充分交流。 比如通过参加各类科技成果产业化论坛、圆桌会议、路演活动等,进一步面对面交流对接,加强产学研沟通,推进项目转化。 5 拓展院企交流渠道 广州医博会提供平台支持 由广州市卫健委指导的广州医疗与健康产业博览会,将于8月25-27日在广交会展馆举办,这将是一个拓宽院企交流的平台,发挥桥梁纽带和宣传助推作用。 2023医博会将在临床研究、数字健康、生物医药、中医药健康、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医疗金融等细分领域设立专题展与展区。届时,欢迎各大医疗机构、生物医药企业到现场展示,合力探索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新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