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引领下,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大湾区点燃新动能,加速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利好政策正在密集发布。
据统计,仅2022年1-10月期间,广东省出台生物医药相关政策就已经达到416条,超过上年政策发布速度。我国将其列为四大重点发展领域之首。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也逐渐成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的重要区域。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不断开发、医药产业投资持续增加……如今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充满机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有望在2030年,达到8万亿元的产业规模。从“发展”、“重点攻克”再到“战略布局”,国家层面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一直在演变。2023年,如何抓住政策风口,再上新台阶?

图源:壹图网
随着《“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出台,“生物产业”已经提升为“生物经济”,生物与医药产业战略地位也得到提升。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的五年规划,明确了生物经济发展的具体任务。其中提出要优化生物经济创新发展的区域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创新发展高地。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引导创新资源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发展,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和要素有序流动,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地区生物产业体系完备、科研基础扎实、医疗资源丰富、国际化程度较高等优势,集中力量组织实施重点产业专项提升行动,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根据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21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呈现聚集发展态势,并已形成三大聚集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领先发展、东中西创新扩散和梯度传递时发展的空间格局。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完善双核多节点产业空间布局,打造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聚区。打造以广州、深圳市为核心,以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市等为重点的产业创新集聚区。支持广州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学合作区和研发中心,布局生命科学、生物安全、研发外包、高端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流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生态。加快药品器械审评审批机制改革,推进建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中心。全面推进告知承诺制、默示许可制、附条件审批、滚动审评等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创新产品注册上市。完善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制度,推动医药健康新产品惠民应用。发挥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作用,提升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建设能力。完善粤港澳生物制品、生物材料、实验动物通关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评价机制,汇聚产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积极推进产业链国际合作,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加强与创新型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交流。提出推进“八大重点工程”,其中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政策探索工程。具体内容为——● 对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以及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争取国家允许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开业的指定医疗机构使用。● 争取国家允许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指定医疗机构内提供已获发达国家或地区主管机构批准的前沿医疗治疗服务。● 鼓励港澳医务人员来粤开展学术交流,探索推动符合条件的港澳和外籍医务人员直接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执业。● 推动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实施中成药注册标准、检验标准互认,构建一体化中药评审机制。广东省《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政策共十条,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在创新布局、平台建设、技术供给、企业培育和人才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力争把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支柱产业。该政策提出,将支持广州市加快布局建设生命科学、高端医疗、健康安全、海洋药物等产业,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和服务机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学合作区和生物医药研发中心。
图源:壹图网
强调落实国家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相关政策,从生物制品材料通关、药品医疗器械流动等方面,打通粤港澳创新要素跨境流动路径。建立健全产品研发和临床研究激励机制,对药品医疗器械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给予奖补。
港澳拥有先进的科技实力和研究水平,内地9市拥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双方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些年,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也推动了大湾区的人才、资源、技术、设施等要素的互通和深度融合。资料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