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全球首家从事“器官医学”研究及产业开发的创新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奇点医疗不断赶超世界先进技术。
其公司创始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副院长何晓顺,深耕器官移植领域35年,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研发出多项我国原创的离体器官保护技术,实现了多种器官,如肝、肾、心、肺、肠、脑等,离体后可长时间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为在器官层面上开展精准研究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基于此,何晓顺教授在全球首次提出“器官医学”概念,相关产业有望催生一个千亿级的新兴市场。日前,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广州健康产投”)及《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旗下大湾区生物医药观察团队前往参访了奇点医疗,奇点医疗政府事务总监方小敏介绍了公司主要业务、相关研究进展、成果转化情况以及产业优势等内容。“抢救器官功能和抢救生命一样重要。”如今,拥有多项全球首创记录的奇点医疗,将如何加快布局,创造行业“奇迹”?传统的器官移植技术包含三个步骤:器官获取、保存及植入。心肝肺肾这些器官离体以后,便会处于“无血流供应”状态,只能耐受缺血15分钟。超过15分钟,器官基本上失去活性。因此在过去,要马上把器官冰冻保存。器官经过“灌洗、冰冻保存、再灌注”的技术处理后,已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受损,最后移植到患者体内,疗效也会大打折扣,甚至移植失败。奇点医疗首创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改变了这一临床难题。2017年,何晓顺教授在为一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进行肝脏移植时,运用“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让移植器官在手术过程中始终保持血液供应,最大程度地保护器官的功能,成功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难题。在参访现场,奇点医疗研发人员介绍了何晓顺团队基于该技术研发的国际首台体外多器官修复系统(Life-X)“鲜活器官离体仿生养护系统”使用原理。
将离体后的器官置入该设备后,底部的机器可以持续给器官供血供氧,提供高度“仿真”的生存环境。
2023年,奇点医疗首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肝脏灌注系统”,一次性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CMDE)审批,正式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公示报告显示,该器械是全球首个适用于无缺血肝移植的设备,同时还是国内首个常温机械灌注产品,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奇点医疗的“鲜活器官离体仿生养护系统”开创了以器官为核心的医学研究与治疗新领域,已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成功实施超250例无缺血肝脏临床移植手术,术后1年患者生存率提高9.8%。2023年9月,何晓顺教授团队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无缺血”肝脏联合胰岛移植术。何教授开创性地提出在无缺血肝脏灌注系统支撑下肝移植联合胰岛移植的手术方案,打造了一个“超级肝脏”,将这个装备有胰岛的供肝移植给患者,术后患者的肝脏功能恢复顺利,术后血糖控制平稳,目前已完全停用胰岛素,实现一次手术同时解决肝病和糖尿病两大难题。2023年10月,何晓顺教授成功实施世界首例肝癌定向治疗术。何教授团队提出一个全新的治疗策略,由无缺血肝脏灌注设备“接管”患者肿瘤所在的右半肝的血液供应,对患者器官精准用药化疗。该化疗药物只在肿瘤中循环作用,不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从而不产生药物毒副作用。患者术后病理显示患者肝癌组织已完全坏死,未发现活性病灶。研发出国际首台体外多器官修复系统(Life-X)后,何晓顺提出了“器官医学”这一全新理念,可在八大领域展开应用,包括器官移植、器官教学、器官研究、器官捐献、器官隔离治疗、器官药筛、器官支持、器官急救等。在器官移植方面,“多器官维护系统”可以模拟人体为离体器官提供血液及营养,在医学研究史上首次实现多器官在“离体状态”下长时间保持功能与活力。在器官捐献方面,首创用于心死亡器官捐献的“器官拯救者”设备,可成功利用既往手段无法实施捐献的器官,有望增加50%以上器官来源,缓解器官短缺难题。在器官教学上,全球首创的“活器官”手术培训系统可以将屠宰场的内脏离体养活,并用于外科手术培训,相比此前的模拟练习虚拟教学,这种教学机给医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环境,升级了整个医学培训体系。该系统现已在全国多家知名医院应用并建立培训基地。在器官药筛上,国际首创人类疾病器官模型,该模型破解了现有医学研究模型“不真实”的难题,成为研究疾病及新药研发的利器,有望重构新药评价理论与技术体系,加快我国创新药物研发进程,推动国际药物研发市场及肿瘤标记物市场的变革。目前,奇点医疗在广州越秀区及深圳光明区设有研发中心,在广州增城区设有GMP生产基地,未来将加快中国原创的器官医学平台建设,助力建立重大疾病的新药研发、疗效预测、机制探讨以及个性化治疗的疾病防治一体化精准医学研究体系,引领器官水平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