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上,mRNA可以被设计成表达任何蛋白质,来诱导所需的免疫反应,因此能够防治几乎所有疾病,未来极有可能带来生物医药领域的巨变。目前,全球已上市的10款mRNA疫苗,均为新冠疫苗,来自国外的美德纳、拜恩泰科、第一三共,以及本土的艾博生物、斯微生物、石药集团等多家企业。mRNA新冠疫苗的广泛应用,促使mRNA疗法市场强劲增长。以全球两家mRNA疫苗技术龙头企业为例,截至2023年12月,美德纳的市值从2020年年初的65.8亿美元飙涨至361.8亿美元,拜恩泰科的市值也从76.8亿美元升至252.5亿美元。只是,mRNA技术一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又一度消退。2022年,全球mRNA疗法市场达到600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为210亿美元。不再和新冠捆绑后,mRNA技术还将有哪些新的应用?各大企业如何破局?免疫疗法、蛋白质替代疗法以及基因编辑,或成为新的发力方向。基本原理为,mRNA药物通过将修饰过的mRNA模板注射到细胞质内,刺激细胞产生相应的蛋白物质,从而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以前研制疫苗,需要在体外培养病毒或蛋白质。现在通过mRNA技术,直接把病毒的遗传物质打入体内,让人体自发地产生病毒蛋白质抗原,疫苗研发周期被缩短了,更易生产推广。mRNA不会整合进宿主细胞基因组,因此不会诱发基因突变,减少潜在的肿瘤风险和遗传问题等。通过当前的修饰方式和递送技术,mRNA疫苗更加稳定,可以快速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为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提供更准确的抗原蛋白、更持久的抗原体内留存时间,也就是保护时间更久。全球疫情暴发前,癌症便一直是mRNA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美德纳和拜恩泰科,最初也是将mRNA癌症疫苗作为重要研发管线。1998年,首个癌症mRNA疗法临床试验就已经在乳腺癌患者中开展,随后拓展到卵巢癌、肺癌、前列腺癌等诸多癌种。因此,癌症疫苗被称为“mRNA下半场最大的蛋糕和蓝海”。mRNA技术近年来在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禽流感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领域取得了重要临床前及临床新进展。带状疱疹、肺结核、细菌性脑膜炎、黄热病等也在研究范围。从短期来看,即将可能商业化的产品为RSV mRNA疫苗、流感mRNA疫苗、癌症疫苗。2023年7月,美德纳向欧洲药品管理局提交了RSV疫苗mRNA-1345的上市许可申请,最快将于今年第二季度获批。2023年9月,美德纳披露其流感mRNA疫苗mRNA-1010的相关数据,效果优于流感灭活疫苗。2023年7月,默沙东和美德纳联合宣布,双方联合研发的个性化癌症疫苗V940与PD-1抑制剂(Keytruda)联用,用于手术切除后、高风险(IIB期-IV期)黑色素瘤患者辅助治疗的关键3期临床试验正式启动。这是全球首款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mRNA癌症疫苗。此外,除了疫苗研发,更多前瞻领域在临床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开辟新思路。如蛋白质替代疗法、基因编辑、细胞疗法等,也是近年mRNA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如此一来,潜在的市场空间极为广阔。根据中信证券研报测算,非新冠mRNA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达到281亿美元——mRNA预防性疫苗的市场渗透率为20%,对应规模101亿美元;mRNA癌症疫苗的市场渗透率为0.5%,对应规模105亿美元;mRNA蛋白替代疗法的市场渗透率为3%,对应规模66亿美元;其他如过敏免疫治疗、基因编辑、医美等领域,对应市场规模9亿美元。作为新兴技术,mRNA相关产品研发速度快、安全、高效、应用范围广,吸引了资本市场的目光。仅在2021年,中国该领域的投资额已达到13.61亿美元。其中,刚成立两年的艾博生物,一年内便完成了三轮融资,总计获得超11亿美元融资,成为当年全球融资额最高的公司,更以超7亿美元的单笔融资额,刷新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纪录。2022年,国内mRNA相关企业投融资有9起,涉及金额约2亿美元。截止2023年8月底,国内高达14家企业获得融资,金额约3亿美元,主要集中于A轮及种子轮阶段。深圳瑞吉生物完成亿元Pre-B轮融资,由老股东前海沃盈继续领投支持,包括红杉中国在内的其他原有股东全部继续跟投;广州惠正奇医药于2023年6月进行了种子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聚创投、盈科资本、勤智资本、丹麓资本、开发区基金等;今年近亿元Pre-A+轮融资的仁景生物,正专注于研发肿瘤治疗性疫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及蛋白替代产品;
从获得投融资的企业情况来看,具有深厚技术积累、高效研发效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更易受资本青睐。
同时,mRNA 技术的活跃发展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市场发展。比如近岸蛋白、诺维赞等上游mRNA疫苗原料供应商公司,东富龙、楚天科技等为代表的制药装备提供商。目前全球mRNA疫苗和疗法市场主要有辉瑞、美德纳、拜恩泰科、葛兰素史克、第一三共等企业。阿斯利康、默克、礼来、赛诺菲等全球医药巨头也参与其中。根据沙利文分析,全球mRNA药物进入临床管线的共有132个,研发主要集中在疫苗领域。除mRNA新冠疫苗紧急上市外,其他大多处于早期阶段。从全球研发进展来看,美德纳拥有的mRNA疫苗研发管线最多,超过40条管线,其中超过20款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次为拜恩泰科,超过15款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全球有几十项临床试验与mRNA癌症疫苗有关,涉及黑色素瘤、胰腺癌、结直肠癌等。在传染病方面,主要以流感疫苗为主,HIV、RSV疫苗也较为常见。国内mRNA赛道主要企业有石药集团、圣诺医药、斯微生物、艾博生物、艾美疫苗、蓝鹊生物、沃森生物、康希诺等。2023年3月,本土企业石药集团开发的新冠mRNA疫苗,成为国内首款获得紧急授权使用的mRNA疫苗产品。如今持续针对HPV病毒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等进行产能扩建;艾博生物正在肿瘤领域不断推进基于mRNA的肿瘤免疫、肿瘤疫苗、蛋白替换疗法开发,其中一款编码细胞因子IL-12的mRNA药物产品已于6月获批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沃森生物的呼吸道合胞病毒mRNA疫苗目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远大医药提交了mRNA治疗性肿瘤疫苗ARC01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治疗患有HPV-16阳性的晚期不可切除或复发/转移性实体瘤的患者;嘉晨西海其治疗恶性实体瘤的JCXH-211产品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完成中国I期临床试验的首例患者入组。

来自大湾区的有广州惠正奇医药、广州达冕生物、深圳深信生物、深圳新合生物、深圳瑞吉生物、深圳虹信生物、深圳近邻生物等企业。2023年3月,新合生物提交了国内首个mRNA肿瘤新抗原疫苗XH101注射液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该靶点为全球首创靶点,作用于胃癌患者。2023年12月,达冕生物宣布其呼吸道合胞病毒mRNA疗法疫苗RV-1770已获美国FDA新药临床试验批准,准备开展Ⅰ期临床研究试验。
国内市场方兴未艾。跨国巨头们,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2023年8月,科济药业与美德纳启动了一项合作,美德纳的一款mRNA癌症疫苗将与科济药业的CAR-T联用,以研究治疗胃癌、胰腺癌和其他特定消化系统肿瘤的潜在可能性。同时,康希诺与阿斯利康签署合作协议,将向阿斯利康提供合同开发和生产服务,支持其mRNA疫苗项目。 | | |
| 重点从事肿瘤及免疫领域mRNA创新药物(包括传染病疫苗)的研发,并搭建mRNA等高端技术平台 | |
| 专注于全球领先的第三代体内自组装外泌体递送RNA核酸药物技术 | |
| 专注于mRNA疫苗以及新型药物创新研发,管线包括呼吸合胞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性疾病疫苗、肿瘤疫苗以及蛋白替代治疗药物等方向。 | |
| 主要从事核酸药物的递送技术开发,在国际范围内为数不多掌握脂质纳米粒(LNP)底层技术 | |
| 聚焦于妇科和泌尿系统肿瘤的治疗性mRNA创新药物研发,建立了mRNA 序列设计、mRNA 高效合成和LNP高效递送三大核心技术平台 | |
| 依托AI技术打造RNA研发平台和创新药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 | |
| | |
|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mRNA高通量合成平台以及mRNA递送技术 | |
2023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揭晓,让mRNA疗法再次成为焦点——两位诺奖得主卡塔琳·卡里科和德鲁·韦斯曼,被表彰了在mRNA研究上的突破性发现,使mRNA技术在体内不被免疫细胞清除掉,并保存较长时间,成功翻译成有功能的蛋白质。
mRNA疗法想要成功商业化,修饰、序列设计、专利、递送技术等相关要素,都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虽然发展迅速,但成长时间短,在技术和专利的积累上仍需时间,面临着技术壁垒和产业链不完善等挑战。比如DNA质粒,国外龙头技术积累多年,形成一定壁垒,产能难以放大;脂质原料的生产步骤也很复杂,全球仅少数几家公司能够提供高纯度脂质。
需要更先进的体内递送系统,除了靶向肝脏之外,如何将mRNA有效递送到实体器官,如心脏、肾脏、大脑和肺等,仍然具有挑战性。面对技术差异,在递送载体LNP方面,国外研究得更早,实力也更强且专利覆盖范围面广。癌症疫苗的制造比较困难,部分原因是,当人体细胞形成肿瘤时,通常没有像新冠病毒上的刺突蛋白那样明确的蛋白质靶标,而且肿瘤具有异质性,单一药物想要清除所有肿瘤细胞非常困难。对于艾滋病毒来说,找到良好靶标也存在难度。此外,疫苗是mRNA技术最容易突破和应用方向,但mRNA技术成药机制就比较复杂。但国内企业也在奋力追赶。比如深圳的深信生物,其自研的LNP出口海外;在mRNA序列方面,核苷单体化学修饰的专利也有不少在国外。mRNA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也有不少政策支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紧跟疫苗技术发展趋势,基于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需求,支持建设新型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mRNA疫苗、疫苗新佐剂和新型递送系统等技术平台,推动相关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体外基因修饰系统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指出:RNA类基因修饰系统属于非病毒载体类基因修饰系统的一种,以mRNA的制备工艺为例,该工艺一般采用DNA转录模板进行mRNA体外转录mRNA纯化等步骤、mRNA加帽、去磷酸化、DNA酶处理。 自2020 年获批紧急使用以来,数十亿人次使用了mRNA新冠疫苗,积累了一定的安全性数据。此次重回大众视野的mRNA,在治疗上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