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Home
行业报道
Nav
创新服务
Nav
领军企业培育
Nav
关于我们
Nav
品牌传播
产融对接
项目路演厅
企业直播间
产业服务平台
迈向科技创新强市,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广州经验”——专访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科技局局长王桂林
发表时间:2023-12-29 09:47
作者:生物医药观察
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正加速向科技创新强市转变。
2023年,广州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四年居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从2022年的第10位跃升至第8位,创历史新高。
一个创新实力强劲、产业活力迸发的广州呈现在世界面前。
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即将在广州诞生。
在生物医药领域,广州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强、潜力大、后劲足”的企业。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企业6400多家,位居全国第三,其中上市企业近50家,市值居全国第四。
2023年前三季度,广州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增加值达到
1241.82亿元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广州已初步形成规模化、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的发展优势和先导地位,总体水平跻身国家第一梯队。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广州已形成科技创新强市基本框架,如今正向强化核心能力跃升,探索迈向生物医药创新强市的“广州经验”。
1
铸造“硬支撑”:
强化生物医药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加速技术创新要素集聚
打破核心技术壁垒、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广州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国家级重大平台和项目的城市,这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产业能级跃升提供源动力。
王桂林指出,
广州要推动实现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完成从“追赶者”向“引领者”转变。
为加速创新要素集聚,
广州围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
,以“创新逻辑”构建五大“科技计划体系”,并着力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
王桂林强调:“政府的主要工作是营造环境。比如,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地,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打造优质人才成长生态、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
据了解,广州市科技局牵头成立广州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实现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集约集聚和优化配置;推进广州实验室、“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新黄埔中医药联创院、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和项目建设,吸引张伯礼、贺福初、金力等顶尖科学家来穗创新创业。
2
抢占“制高点”:
2.4亿元撬动24亿元,
加强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
基础研究是引领性创新的源头供给。为解决研发资金难题,广州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长期以来,我国对基础研究资助力度最大的是中央财政经费。早在2020年,广州便率先探路,以市财政经费撬动社会资本,“市、校、院、企”联合多元共建,投入基础研究。
2023年初广州又进行了升级,拓展共建范围、提升撬动比例。预计在2025年至2028年,通过2.4亿元市财政经费,引导撬动社会经费投入超24亿元,支持超70家在穗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和科技龙头企业,自主布局开展基础研究。
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广州以“3+3”经费方式予以支持,即3种“前资助”,包括竞争性前资助、协议类前资助、定向组织前资助;3种“后补助”,包括政策性后补助、创新大赛后补助、绩效评价后补助。
具体来看,在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广州以“前资助”全力支持广州实验室、省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建设,实行财政科技经费“全额兜底”。
近三年,广州累计支持财政经费超10亿元,支持11家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市校(院)联合资助计划。全市获新药临床试验和II类、III 类医疗器械注册批件数量年平均增长率超25%。
同时,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不断发挥积极作用。广州市科技局牵头设立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用以鼓励投早投小,提供全链条的专业化服务,将吸引企业持续创新。
3
注入“新活力”:
深化生物医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成果转化
作为国家三大医学中心之一,广州拥有生物医药领域相关的高级院校14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44间,生物医药领域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1家、医疗机构操作6000间。
医疗资源丰富,科研技术扎实,趋势良好,但更多的行业贡献来源集中在了技术突破层和技术效用层,其中最核心的成果转化层的企业数量和营收占比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为推出更多丰硕的科技成果,广州近年来不断完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2022年4月,《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出台,提出鼓励探索以转化应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科研人员可通过离岗创业或兼职等方式从事成果转化活动等措施;2023年7月,《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70%以上可以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旨在推动建立高效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全省三级医院共推进成果转化项目84项,转化金额达数十亿元。其中,
有77项来自广州地区的医院。
比如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研发的白内障治疗全球首款创新药获批临床,以13.8亿元技术转让给企业在广州开展临床试验和产业化。
接下来,广州科技局将继续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建设“产学研医用审”一体化创新联合体,由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临床单位参与、审评监管服务部门协同联动,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产品应用迭代。
图源:壹图网
4
培育“生力军”:
壮大生物医药企业创新主体规模,
不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科技领军企业位于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核心,是带动产业链技术创新的重要引擎,是研发投入的“主力军”。
近年来,广州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2022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3万家、创历史新高,2023年22家企业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总量居全国第四,增量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占全市企业总量千分之六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全市17.13%的地区生产总值、47.4%的工业总产值和17.89%的企业所得税。
在广州市科技局支持下,中山大学、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广州科技金融集团、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等单位共同发起广州市生物医药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历时两年,
通过两期项目聚集了达安基因、金域医学、百吉生物等近100家产业优质企业,其中1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2500亿元,撮合学员企业获得服务、投资与业务合作金额超过3亿元
,持续助力广州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增强企业“向心力”,为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我们要更加弘扬企业家精神,
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
”。王桂林说,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在资源集聚、创新孵化、生态构建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带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整体跃迁。
一是通过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推动科技领军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骨干。
“企业处于市场最前沿,是新技术需求的最先捕获者和最终应用者,要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
二是通过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开展多层次、多主题企业家交流与培训活动。
三是赋予企业更多自主权,提高企业在创新战略制定中的参与度,推送一批高水平产业技术专家进入各级科技咨询专家库,参与重大战略、重大决策、重大规划等顶层设计;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咨询座谈会议制度,开展问计咨询等。
5
汇聚“新人才”:
简政放权营造良好环境,
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王桂林指出,科技的本质应该是科学技术产业。其中,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主要靠人才支撑。政府要做好生态优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大量海内外科技人才前来创业。
2023年初,广州出台人才计划,即青年博士“启航”计划、优秀博士“续航”计划、科技菁英“领航”计划,以挖掘培育人才为核心,鼓励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体系。
同时,新修订广州科技计划项目三项管理办法,打出“组合拳”,从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经费管理和科技报告管理三个角度,旨在简化、优化科技项目管理,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
目前,广州已形成一支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和产业领军人才等为引领的多层次人才梯队,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中,广州地区新增5位院士。
如何充分激发创新活力?简政放权。
在广州,基础研究项目的共建单位在选题、组织、选人、经费使用等方面,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验收标准由各共建单位围绕结果导向自行确定。”这一突破,让科学家敢试、敢闯,激发引领型创新。
同一科研人员常参与创新链不同环节,可如何跨越不同环节之间的“鸿沟”?这是世界性难题。
广州主动尝试跨越鸿沟,放宽对项目负责人的限制,“同一科技计划类别内累计不得超过1项”。这意味着,项目负责人可以同时承担2项以上隶属不同科技计划类别的项目。
6
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
建设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广州经验”不断更新,为加速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强市、建设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打下夯实基础。
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广州位势持续跃升,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创新创业生态持续迸发新活力。
产业生态体系上,广州以广州生物岛、科学城、知识城“两城一岛”为核心,打造了上游技术研发、临床试验,中游转化中试、生产制造,下游上市应用、流通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加强专业服务,创新“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模式,通过汇聚人才、资金、服务,保障产业链供应链持久稳定。
“科技强,产业强,城市强。”
王桂林表示,剑指万亿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广州将持续输出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着力推进科技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速建设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为广州开拓“二次创业”新局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
多家企业获近亿元融资,眼科高值耗材赛道为何爆火?
下一篇
一针84万元,千亿级小核酸药市场,正驶入快车道
文章分类:
新闻动态
前瞻访谈
新闻报道
政策引领
分享到:
首页
|
行业报道
|
创新服务
|
领军企业
培育 |
关于我们
联系电话(020)28098400
粤ICP备08029395号-1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08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20211
手机端官网
公众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