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药”赛道谁先破局?这地已遥遥领先

发表时间:2023-12-29 09:47作者:生物医药观察


创新药领域中,细胞与基因疗法(CGT)风头正劲。


去年国内,细胞治疗领域融资规模达179亿元,占比超创新药整体投融资金额的三分之一。市场十足信心,下一波超级公司,将诞生在这个百亿新赛道


如今,CGT在管线数量、投融资活跃度、城市产业布局等方面,表现得一片火热。


尽管发展前景广阔,但“天价”成为阻碍其商业化的核心难题——已上市的相关药物,动辄百万元一针,价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此外,研发费用、技术攻关、金融支持等问题,也制约着CGT商业化之路。


面对长期以来的堵点、难点,谁先破局?


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南京、苏州等地都卯足劲头,投注CGT赛道,争相出台扶持政策。


尤其上海,最近连出2项重磅政策一项细胞治疗专项政策、一项基因治疗专项政策,持续给出真金白银,抢占百亿赛道先机。


全球这场“医药革命”,先看中国。


1

“天价”难降

国内售价均百万元级


疗效值得肯定,但天价让患者望而却步。


CAR-T细胞疗法,是如今CGT最热门的细分领域。2017年,美国批准全球第一支CAR-T抗癌针,价格达47.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00多万。

2022年,美国蓝鸟生物两款基因疗法更是刷新记录,以高达280万和300万美元一针的价格成为“史上最贵药物”。


在国内,接连获批上市的产品,也均是百万元级别,尚未纳入国家医保。

  • 2021年,两款CAR-T产品在我国相继获批上市,分别是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价格为120万元/针;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价格为129万元/针


  • 今年6月,驯鹿生物与信达生物联合开发的BCMA靶向CAR-T产品伊基奥仑赛注射液,当前定价为116.6万元/支。这是国内首款自主研发、全流程生产的CAR-T疗法;


  • 今年11月,合源生物递交的CAR-T产品纳基奥仑赛注射液的上市申请已获得批准,目前售价未知。


由于“天价”阻碍,目前仍未能进入一线治疗


细胞疗法产品的生产成本或高达8~10万美元,海外终端价格普遍是30~40万美元。

为何成本迟迟降不下来?


是,CGT是“活”的药物,生产工艺复杂,上游大部分核心环节被国外垄断,当前国产化率不足10%,要从国外高价进口;


二是,CGT属个性化疗法,要从患者身上获取起始原料,一次只能为一名患者生产一种产品,与传统制药有很大差别,无法大规模生产。

如此,生产成本高、自体工艺制备周期长、及治疗疾病领域有限等多种因素,推高了CGT疗法的治疗费用。


想要“破价”,进医保似乎是理想途径。但居高不下的成本、较低的市场渗透率,“百万抗癌药”的医保之路并不顺畅。


2

连发两项政策、多个创新举措

上海首尝破局


“天价药”该如何支付?这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此外,技术攻关、产能支持等问题,也亟需突破。


上海连发两项政策,尝试破局。

  • 2022年11月,推出《上海市促进细胞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年)》,力争到2024年上海细胞治疗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明确产业链任务,激励生物制药关键耗材及设备本土创新。


  • 2023年9月,推出《上海市促进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旨在增强基因治疗领域创新策源和临床研究转化能力,加快推动一批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的开发和上市。



“破价”,探索多种支付方式


上海提出,推荐进入医保、探索多元复合的支付方式;纳入“沪惠保”惠民型商业保险范围;推动探索分期付费、按疗效付费,来解决“天价药”难题。


分期付费、按疗效付费是国内CGT企业呼吁的创新支付模式,欧美国家已有先例。这样短期内不会给医保基金和患者带来支付压力,长期还会节约医保基金,同时减轻患者负担。


  • 推荐符合条件的上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创新产品进入医保目录,探索多元复合的支付方式;


  • 支持罕见病等领域基因治疗药物纳入“沪惠保”等惠民型商业医疗保险范围;


  • 推动本市企业、商业保险公司及医疗机构等探索分期付费、按疗效付费等创新支付模式。

加快审评审批,助推上市


为加快产品上市,最高支持3000万元,支持范围是,本地企业、本地生产、本地转化。同时,推动本市重点企业创新产品入国家药监局优先沟通名单为审评审批提供事前事中指导和服务,加快上市进程。


  • 对在本市注册的企业、获得上市许可并在本市转化的细胞治疗产品,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每个单位每年累计支持额度不超过1亿元。


  • 对已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由本市注册企业获得上市许可并在本市生产的基因治疗产品,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每个单位每年累计支持额度不超过1亿元。

鼓励本地医院,优先使用本市产品


在临床应用方面,也给足支持。


鼓励医院优先使用本市产品,承担本市企业新药临床试验。“同等条件下,鼓励医院优先使用本市研发生产的细胞治疗产品。”“鼓励本市医疗机构在基因治疗领域,承担本市企业新药临床试验、按照相关规定自主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等项目。”


也激励医疗机构。《基因治疗行动方案》指出,按研究项目入组人数每人5万元资助,每个项目不超50万元,每个医疗机构不超500万元。

随着政策实施,“配套”应用场景已经落地。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成立“基因和细胞治疗中心”,开展耳聋、眼病和头颈肿瘤等的基因和细胞治疗,进一步提升诊治水平和转化应用能力。


加大金融支撑力度


对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加大金融支撑力度,重点培优。对获5000万元以上股权融资的基因治疗企业,还将再获得市政府的1000万元资助,“按照实际获得股权融资额给予不超过2%的资助,每个企业每年不超过1000万元”;支持“新药贷”应用于细胞与基因治疗(CGT)领域。从多角度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因目前临床应用仍有一定风险,上海特别引入、完善保险支持举措,控制企业和医疗机构风险。支持购买产品责任险、人体临床试验责任险,给予50%的财政补贴,单个保单补贴不超过50万元。


上海够快!

3

深圳专门立法

建“便捷通道”提速上市


事实上,深圳是我国最早发展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的城市之一。

2013年,深圳就制定并发布“生命健康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将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列入未来产业培育。

2020年,《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细胞领域重点支持干细胞治疗、细胞免疫治疗等。基因领域重点支持基因检测、基因治疗等。2022年,深圳更是接连发布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文件,加大力度支持细胞治疗药物产业集群发展。


并且,在全国率先部署了产业发展的相关设施,依托华大基因建设深圳国家基因库,依托北科生物建设深圳综合细胞库等,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正处于扩张期。


今年,更是颁布全国首部细胞和基因产业专项立法


2023年1月,《深圳经济特区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它对细胞的采集和储存、细胞和基因产品研发、药物拓展性临床试验、基因技术应用、上市许可和产品生产等进行了规定,为深圳细胞和基因产业做大做强迎来利好。



《条例》规定,市市场监管部门为细胞和基因创新药物与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提供政策咨询、全流程业务指导等前期服务;应当给予纳入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或处于重点地区的细胞和基因药品、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便利服务,以加速上市。


市、区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参与细胞与基因领域临床研究与试验工作,可用于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


支持医师、药师等医疗卫生人员开展细胞和基因领域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可以作为医疗卫生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岗位聘用的有效业绩。


天津也紧随其后,2023年9月1日起施行《天津市基因和细胞产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基因和细胞技术不作为药品管理,扫清其产业化进程障碍。


为了促进基因和细胞技术及产品在医学上的研究、应用和产业化,将针对基因和细胞技术及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服务进行监督管理,而不作为药品管理。同时,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基因和细胞技术及产品的临床研究、临床试验。

4

广州培育壮大未来产业

接连大动作,50亿元大手笔


早在2022年,广州市发布了重点专项规划——《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在战略前沿与基础研究领域,重点部署能够改变竞争格局的颠覆性生物技术,如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工程、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人类细胞谱系研究。在生物制药、纳米生物技术、精准医学等前沿技术与重点产业领域,要着力突破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图源:壹图网

近期,为加快发展进程,广州连续大动作,拿出大手笔。


9月26日,广州市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旨在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重点突出问题和关键瓶颈问题。


10月13日,广州发改委发布《广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指出,将继续培育壮大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支持开展临床试验,并可通过拓展性临床试验,用于适合的患者。



面向全球揭榜挂帅,最高支持50亿元。支持生物制品在本地研发、产业化,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 对自主研发及在本市转化的生物制品,分阶段对临床试验研究给予支持,新启动临床I、II、III期研究的新药项目,经评审,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500万元和1000万元经费资助。单个企业每年累计获得临床试验资助最高不超过1亿元

  • 对生物制品首次注册证书,在本市实现产业化的项目,按项目总投资的10%给予后补助支持,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10月31日,广州市再召开科技服务业(生物医药领域)新闻发布会,与会代表建议,对辖区内的医药企业“全球新”的在研产品进行摸底,将具备全球影响力潜力的产品列入省市重点项目,一事一议进行专项扶持,让更多的创新药在广州孵化上市。


期待广州更多动作。



图源:壹图网

5

大湾区有先发优势

涌现一批新锐企业


我国政策支持力度,一再加强。从国家到各省、各地市,扶持政策接连不断。

  •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基因与生物技术被确定为国家七大科技前沿攻关领域之一;


  • 我国首部生物经济的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开展前沿生物技术创新——发展基因诊疗、干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等新技术;


在细胞与基因治疗(CGT)领域,大湾区也有先发优势。


2003年,全球首款CGT疗法诞生在大湾区。深圳赛百诺自主研制开发的基因治疗产品Gendicine获批上市,可用于治疗鼻咽癌、头颈部鳞癌、肝癌、肺癌、乳腺癌、胃癌等40余种实体瘤。


在政策、资本、技术及市场驱动的利好因素下,大湾区已聚集百济神州、百吉生物、云舟生物、艾码生物、瑞风生物等CGT头部创新药企,创新活力不断涌现


更有一批新锐企业,正在成为产业生力军。

大湾区细胞与基因企业一览

企业

主营业务

融资进展

百济

神州

688235.SH

在研管线涵盖小分子、单抗、双抗/三抗、ADC、细胞疗法等

已上市

百吉

生物

在产品管线上,是业内为数不多同时覆盖了CAR-T、TCR-T、TIL等前沿领域的企业

B+轮

_

云舟

生物

致力于基因递送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4.1亿元C轮

艾码

生物

专注于全球领先的第三代体内自组装外泌体递送RNA核酸药物技术

数千万天使+轮

瑞风

生物

致力于新兴基因编辑药物的开发

数亿元Pre-B轮

来恩

生物

致力于新型TCR-T细胞免疫疗法研究

超3亿元B+轮

天科雅生物

专注于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正在开发系列CAR-T、TCR-T、CAR-NK 免疫细胞治疗产品

超3亿元新一轮融资

泛恩

生物

自主研制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实体肿瘤T细胞治疗产品

近亿元Pre-A轮

百暨

基因

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产品

-

惠正奇医药

从事肿瘤及免疫领域的mRNA创新药物研发,并搭建mRNA等高端技术平台

种子轮

安捷

生物

致力于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产品和肿瘤治疗性疫苗的研发与产业化

A轮

高腾

生物

专注于打造领先CGT CDMO 服务平台

天使轮


着“港澳药械通”等先行先试政策在大湾区进一步落地实施,将不断激发本土企业提高产品创新能力、研发创新能力,加快国际化步伐,通过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挑战伴随机遇,在“卡脖子”环节上,我国正在加快国产化替代进程,比如在应用的生产核心设备上,现在国内设备的比例已有大幅提升;在多元支付模式上,也在尝试创新,让更多患者受益。


CGT风头正劲,商业化大战即将开始。在各方争相布局之下,能否打破多方壁垒,推动更多的产品走向上市,谁将领跑,值得期待。






首页    |   行业报道   |   创新服务   |   领军企业培育   |   关于我们
联系电话(020)28098400
粤ICP备08029395号-1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08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20211


website qrcode

手机端官网

公众号
友情链接: